以下內容可能會令讀者情緒不安,敬請留意。
人死後最終只剩白骨,屍體中的大生物分子會分解成小分子,回到大自然的物質循環。這個所謂「塵歸塵、土歸土」的過程,在「化骨」之前會經歷三個階段:自溶、發漲和腐爛。
在人的生命結束後幾分鐘屍體的分解便開始,顧名思義,自溶(autolysis)是細胞自我消化與毀滅的過程。人死後呼吸停止,身體細胞隨即缺氧,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、pH值下降,加上廢物積累,令細胞中毒。細胞各種消化酵素:脂肪酶、蛋白酶、澱粉酶等開始從內而外溶解細胞,接着,充滿營養的液體便由破裂的細胞釋放出來。這個自我消化過程的速度在屍體各部份有所不同,例如酶含量高的肝臟,和水分多的腦部自溶得較其他器官快。最終,只要有適合的溫度與足夠時間,身體所有的細胞都會被分解。自溶過程通常在頭幾天並不明顯,直至屍體皮膚充滿液體和水泡,甚至導致皮膚脫落。與此同時,血液循環停止令血液沉澱在屍體的低處,使皮膚出現紫紅色的屍斑(livor mortis)。當細胞自溶所釋放出來的營養液體足夠,由微生物主力的腐爛程序隨即開始。
屍體腐爛有賴各種微生物,包括細菌、真菌和原生動物(protozoa)將身體的軟組織破壞,通過分解代謝(catabolism)把有機大分子(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和脂肪)分解成更細的簡單分子、氣體和液體。通常屍體腐爛時其中一個跡像是皮膚變綠,這是由於血液中產生了綠色的硫血紅蛋白(sulfhaemoglobin)。還有因為硫化氫、二氧化碳、甲烷、阿摩尼亞、二氧化硫和氫氣等氣體的產生,令屍體各組織 (特別在腸道中) 發漲。腸道內有很多細菌會進行厭氧發酵,釋放難聞的氣味,例如丁酸和丙酸這類揮發性脂肪酸(volatile fatty acids)。肌肉的蛋白質亦會被細菌分解,過程中不同的氨基酸轉化成更多的揮發性脂肪酸。屍體組織繼續腐敗,產生甘油和酚類化合物(phenolic compounds),還有吲哚(indole)、糞臭素(skatole)、腐胺(putrescine)、屍胺(cadaverine),和各種脂肪酸。
大量的耗氧和厭氧細菌,還有蛆蟲都在享用這頓「腐屍自助餐」。軟組織腐爛殆盡剩下骨頭,但是故事還未完,其實骨骼亦可因為本身的有機和無機成份,配合溫度、濕度以及氧氣而腐敗。
延伸閱讀
Beyond the grave – understanding human decomposition, by Arpad Vass : 文章
The Chemistry of the Odour of Decomposition: Compound Interest網站
Decomposition: fly life cycle and development times: Australian Museum網站
早前邀請法醫人類學家李衍蒨Winsome為港台錄影了一集《真係好科學》,原來骨頭會記錄它主人生前的住處、飲食習慣、病歷,甚至「命運就算顛沛流離」,現今科學都可以從一副骸骨中一一破解,從而推斷其主人的身份。大家可按這連結重溫節目:https://youtu.be/yPlfeLr7F9M
Comments